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30日电 9月29日,由山东曲阜市旅游局和香港 一树山旅游管理集团共同打造的《韶乐·祭孔大典》,在曲阜游客集散中心孔子韶乐宫隆重上演。
全剧分四个篇章,第一篇章:孔子闻韶,尽善尽美。《韶乐》起源于5000多年前,为舜帝时期的音乐,是一种集诗、乐、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。这种大型乐队比西方早了3000多年,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,因而被誉为“中华第一乐章”。公元前517年,孔子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,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,《论语》上说,子谓《韶》尽美矣,又尽善矣。三月不知肉味。第二篇章:孔子学琴,追思文王。孔子一生尊崇周文王,称之为“三代之英”。说:“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!”。古琴曲《文王操》是周文王被拘时所做,孔子曾经反复学习,揣摩其内涵,称赞其“尽善矣,非尽美矣”。《文王操》是孔子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颂歌。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第三篇章:诗经吟唱,弦歌一堂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说:“三百五篇,孔子皆弦歌之,以求合韶、武、雅、颂之音。”《庄子》记载“孔子游于缁帷之林,休坐于杏坛之上。弟子读书,孔子弦歌鼓琴。”有关专家发掘了《诗经弦歌》的古谱,再现了当年“弟子读书,孔子弦歌鼓琴”的场景。第四篇章:祭孔大典,文脉永昌。2000多年来,历代帝王、大臣都要祭祀孔子。歌生持着笏板,高声吟唱,四字一句,古朴典雅。舞蹈分为文舞和武舞两个部分,文舞继承了《韶乐》的精髓,武舞继承了《大武》的仪式,歌颂周武王功德的《大武》被孔子认为“武,尽美矣,非尽善矣。”2006年祭孔大典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本剧在继承古代宫廷雅乐传统的基础上,对古代音乐进行细微的调整,适当改变旋律的速度,增加进现代音乐的变化,既保持了古代音乐的基础,又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视听习惯,听起来大气磅礴,振奋人心,使听众能感到心灵的震颤。韶乐舞蹈也根据史书中“箫韶九成,凤凰来仪”、“击石拊石,百兽率舞”的记载进行了再创作,首先让身穿百鸟服装的少女上场,快乐的跳舞,然后,一群男子身穿野兽服装互相争斗,击石拊石,天空一片阴暗。这时候,美轮美奂的凤凰出现了,野兽和百鸟都放下石块,围着凤凰,踏着音乐翩翩起舞,天地间霞光万道,一片祥和。用美轮美奂的音乐和舞蹈演绎出和平、和谐的永恒主题。
据了解,该剧除了在曲阜常年演出外,还将到世界各地的孔庙、孔子|金沙·1005学院巡回演出,传播孔子思想和中华文化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