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中华文化的标志是系列的,是客观存在的,存在于祖国的山山水水和社会的方方面面,存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。系统地研究、保护、梳理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,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。长期以来,各地实际上已经进行着中华文化遗产或标志的系统保护和展示。这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是一致的。形成共同研究、保护、展示中华文化标志的格局,不仅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必然结果,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开放的精神实质,必然引起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广泛认同。
在炎黄之丘、少昊之墟、商奄之都、邹鲁之地、孔孟之乡这个独特的精神文化空间里,按照国家发改委《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有关意见的通知》的说法,“遍布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,是儒家文化底蕴最为密集的区域,许多古建筑、古遗址早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”。“华夏文化纽带工程”组委会的调研结论也指出,这里是中国少有的文化区位组合,其所构成的文化空间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化标志意义,早已是中华民族认同并共有的精神家园。
因此,规划建设“中华文化标志城”,就是对“早已是中华文化重要标志”的历史文化遗产,包括具有重要文化标志意义的“文化区位组合”或“文化空间”,用“城”的概念系统而完整地加以保护提升,对高度关联、相拥而坐的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文脉梳理和资源整合,使它们进一步融为一体,发挥更大的文化作用。
用一座“虚拟城池”的概念,把这方净土上无比丰厚而珍贵的人类遗产,包括物质的与非物质的,可移动的与不可移动的,地下的与地上的,6000年前、5000年前、3000年前乃至近代的,全面地、无条件地保护起来,使它们不致受到快速发展的城市化、现代化进程的侵蚀,而是使二者能够有效地统一起来,是中华文化标志城最为核心的理念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中华文化标志城是区域性、整体性文物保护理念的一种创新,是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体化发展的更高要求,是保护整合展示密集分布、堆积叠加且历史文化价值巨大的重要文化遗产、建设新型文化城市的一种探索。
当然也需要创意,但这些“创意”首先应着眼于如何对这一区域的所有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的保护,着眼于对各种文化资源的文脉梳理和有效整合。如果需要一些必要的新的文化设施,则要经过充分而广泛的论证,而且能够起到“画龙点睛”的提升作用。
中华文化标志城应该是一所温馨的精神家园,是一个独具特质、令人神往的文化胜地。按照先进的保护展示理念,通过创造性的文化实践,使全球华人不管谁到了这个地方,能够有根的感觉、家的情怀,可以思接千载,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、与智者交流。人们来到这里,如果思想上能够得到升华,心灵上能够得到净化,情感上能够得到提升,能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,那么,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。 |